close

20150924小鎮換宿第三天﹣來自北京的冶青

大約十年前,剛剛退伍的培鈞和他的表哥孟偉一起修復了天空的院子,為今天小鎮文創的事業開展奠定了基礎;十年後,培鈞的表弟逸偉退伍回來,又被表哥培鈞拉進小鎮文創,接手的第一個創業項目便是針對頂橫街與菜園路相交路口的汽車客運站二樓展開功能改造。逸偉年輕、肯干,虛心,溫文爾雅,且還有很多自主研發各位飲品與酒品的才華,他很適合這個創業的項目。

未來,這裡一層仍然保留為汽車客運功能,但二樓的宿舍將轉換為咖啡廳。按照培鈞的設想,這裡未來不僅將是一個“竹光工藝咖啡廳”,而且還要創造出為當地特色產業搭建展示與交流平台的空間。所以咖啡館的建設目的,其實是期望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導入新功能而激活竹山鎮的活力與產業,實現社區再造。因為培鈞認為,政府成天琢磨的是在新的土地上規劃建設大規模的文化產業園,這種從上自下的運動式建設所帶來的惡果最終都是以損害民眾利益為代價的,民眾也很難參與。

很幸運,利用這幾天與當地人深度交流的機會,我感受到培鈞所強調民眾參與的價值觀,是台灣年輕人心中較為普遍的價值觀。如同這兩天晚上我所參與到在竹巢學堂舉辦的公益性藝文培訓活動,來的老師也好,去的學生也罷,踐行的都是一種人人參與,勇於表達的價值觀。你可以沒有任何的舞蹈基礎,沒有任何的藝術才華,但是只要你敢於參與,敢於釋放自己的天性,那麼你就可以來參與,來表達,而且獲得老師與其他人的掌聲。

所以,今天上午受培鈞昨日之托,得到機會幫他表弟評估一下目前進行的咖啡廳項目。我們先去了現場,然後在前山綻會議廳裡與項目組開頭腦風暴會。我也試圖從這個角度在思考:如何將咖啡廳塑造成一個生長著的共創空間?如何更多地留白,而不再只是作為一個設計師去表達自己的審美情趣?如何更好地重視建築與環境的關係,充分利用好每一條視廊關係?

唯一感到遺憾的是,項目團隊參與者普遍年紀偏大,他們說的都是自己習慣的閩南語,我無法聽懂他們的爭論,也無法參與對話。最後我只能單方面地陳述了一番觀點,但具體是否得到採納,就不得而知了。不過我已經很開心,這種參與的體驗實在難忘。而且,它讓我回憶起自己也曾經是一名建築師。就是不明白台灣製圖規範與大陸差別那麼大麼?總平面竟然把屋頂化成虛線,透出平面佈局,而且也沒有地坪標高標註;各層平面圖尺寸標註不講究三道尺寸;剖面圖沒有線型粗細的區分……此外,除去規範外,按照大陸習慣思考,整個方案居然沒有一張正規的效果圖,只有幾張三維草圖,呃。

竹光工藝咖啡廳是一個已經倒計時的項目,年底就準備開放。祝一切培鈞、逸偉和他們的團隊順利!希望它未來成為竹山鎮的又一個亮點,成為訪客必來的追訪竹山記憶與展望竹山未來的“聖地”。

IMG_8546.JPG IMG_8552.JPG IMG_8553.JPG IMG_8556.JPG IMG_8558.JPG IMG_8560.JPG IMG_8568.JPG IMG_8578.jpg IMG_8584.JPG IMG_8588.JPG  

IMG_8585.JPG

arrow
arrow

    小鎮文創的小旅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