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夜,和大家一起聚集在「竹山光點青年回鄉創業論談」。
參加的觀眾不限於青年,在場的大哥、大姊吶喊得比我們這些青年更加用力。
今日遇見88歲的爺爺,說這是年輕人的世代,希望我們用太陽花的力量去開啟竹山的新世代。
《小鎮文創》讓我有機會以更深入的方式認識竹山的人、物甚至是想法。
從來沒有一個時候,像在竹山換宿這樣,這麼多長輩都會和我說「文創很重要」、「讓台灣這塊土地開創出你們的未來」。
這些文字聽進耳裡、打在心上,雖然有力量,但我們「該做什麼」、「現實需要什麼」?
連著幾天,有幸見證《小鎮文創》辦公室的裝修,桂竹筍籜製成的斗笠,在小鎮文創的辦公室發光。
這光是照映在白牆和竹子上,用竹山的竹,妝點這個不限想像的空間。
文創的無限創意如何適切地融入社會需求,讓文創的「創意」,是把文化從少數人欣賞的菁英文化轉成「人人都能欣賞」或是「吸引人欣賞」,而不只是「把文化變成生意」。
因為論談認識了銘祐的《森林麵食》,喜歡它讓傳統好滋味貼近了我們的新世代的生活方式,輕鬆無負擔的健康訴求、以及滿足飢餓的簡單料理。
文化資產保存很喜愛引用一句俗諺:「乾千年,濕萬年,不乾不濕就半年」
如果文物出土沒經過良好適當的保存,那現地保存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竹山這麼多特色,這樣多資產,如何在文創包裝的過程中,避免失去傳統技術的那份細緻。
然而,這幾天的田野調查,也發現到保存工藝之後,文化傳統的回溯卻是相當困難。
竹山的竹文化有什麼呢?
期望時間時能給予正確的方向。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