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竹山旅人進出的建築》
竹山鎮的文化資產相當豐富,存在清領、日治乃至民國後的建築和各式紀錄。
有幸在竹山鎮公所文化觀光課課長的帶領下,拜訪了林崇本堂。根據目前蒐集資料,林崇本堂建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建築,由竹山進出的各種林姓商人與附近林姓住戶捐款重修和營運,集合了竹山和鹿谷的林氏。資金不特別由竹山哪戶林氏所有,因此「來者有份,去者無領」便成為林崇本堂的規矩,也成為見證臺灣海島時空旅人進出無形和有形文化資產。
整體建築,相較於現存最早的孝堂山祠堂,已成為完整讓生人進出的空間,規格和閩人居住的宅第相似,並發現管理者就住在左側,可見人與祠堂建築的關係相較過去,似乎相當親近。由於筆者對近代祠堂的涉略較少,無法斷定這樣的形式從何開始,但卻感到有趣。
《見證竹產業的建築》
台灣處處有媽祖廟,竹山的《連興宮》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西元一七五六年),是竹山最古老的媽祖廟,也是當時沙連堡的信仰中心,而連興就是希望沙連堡興旺。
竹山的《連興宮》存在一特別的石碑記錄,內容刻記於清領時期,竹山與外地藉由捐款元帥廟和媽祖廟香油錢的方法,解決竹產業的外貿糾紛,暢通當時的產業鏈。
當時文書不似現在發達,碑便是現在的政府公告。此碑見證了時代,包含當時府衙處理公眾事務方法和竹產業的外銷方式。藉由此碑,也感受到廟宇為攏絡地方精神的重要性,以及竹產業與竹山人民的關係相當緊密。
竹對於竹山的重要也可見於連興宮主殿上的剪黏,麻竹筍和香蕉皆是竹山當時興盛的經濟作物。
連興宮,三級古蹟,成為見證竹山竹產業活動的文化資產。
《見證戰爭的建築》
竹山農會是竹山第一棟東洋示官方建築,1914年興建,運籌當地農業經濟。第二次世界大戰,農會的三層建築體,在竹山鎮上相當醒目,但是金融機構若被破壞影響相當大。根據黃課長提供有位教授提出的說法,當時的日本人,變運用視覺的詐欺術,將現存屋頂和窗簷漆成綠色,讓空軍俯瞰以為是綠地而避開災難,農會遂有機會成為竹山面對世戰的見證者。
這些百年以上的歷史建築,仍佇於竹山的老街上,但他們歷經的人事物卻是曾經,有多少能為後人所知呢?即使歷經田野調查,透過人、透過記錄去呈現真實,但口述歷史中又多少是真實?物質遺存最難傾訴的便是難當時的儀式和人心,即使多努力,描述者仍然是當代的我們,這些過去也仍是當代所描述的歷史。